技術成熟、原料充足燃料乙醇為何依舊“不溫不火”
玉米庫存高企、多地霧霾天氣頻繁,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使燃料乙醇這一清潔可再生能源再次成為關注的熱點。
10月13日,在美國谷物協會舉辦的“燃料乙醇美國經驗分享會”上,專家圍繞燃料乙醇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生物燃料與糧食安全之間的關系等議題進行了探討。
根據美國發展生物燃料乙醇的經驗,作為應用廣泛的可再生能源,其在經濟上可行、資源上可持續、能同時解決能源和環境雙重問題。
而燃料乙醇產業作為中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何在試點推廣已有十余年的情況下,卻依然發展得“不溫不火”?
成本較高下游需求不足
充分燃燒可以減少一氧化碳及地表臭氧的排放,因此增氧劑需要被添加到燃油中以提高燃燒效率。不同于目前全球普遍使用的甲基叔丁基醚(以下簡稱MTBE)對于地下水造成的污染,乙醇更加易降解,對環境的造成的影響較易修復。
“美國從90年代辯論到2004年,最后達成共識禁用MTBE作為增氧劑。如果我們意識到了MTBE對空氣、土壤、水造成的污染,將禁用MTBE提上日程,那么燃料乙醇行業就會借此得到發展,” 國家車用乙醇推廣領導小組特約專家喬映賓對記者表示:“為什么很多石油公司沒有棄用MTBE的積極性,因為它比乙醇更便宜,4000多元一噸,乙醇則要5000多元一噸。”
據了解,目前全球已有數十個國家推行燃料乙醇,美國、巴西、中國分列全球前三,而燃料乙醇在我國發展規模尚小。
按照《“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燃料乙醇等新能源屬國家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要達到1000萬噸,但目前的實際年利用量與目標數字相距甚遠。
“經過粗略的了解燃料乙醇目前的年利用量在200-300萬噸,總體在250萬噸左右浮動,一些年份不超過250萬噸。”卓創資訊乙醇分析師林美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她看來,燃料乙醇行業目前的問題在于下游需求方面不足、燃料乙醇調油成本偏高。“相比其他的調油原料,燃料乙醇的價格算是比較貴的,如果在經濟上不可行,大家的接受度自然就不高。”
因此,政策推廣力度不夠,下游需求又不足成為燃料乙醇在推廣的過程中遭遇瓶頸的原因。
“燃料乙醇是聯通農業、能源和環保的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它應該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喬映賓說:“目前中國面臨重大的糧食去庫存,保障農民利益的課題,也面臨重大的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燃料乙醇使用國,他們的經驗或許會對中國在產業政策制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原料價格下降但油價也相對低迷
目前,中國政府啟動玉米供給側改革,臨時收儲政策取消,改為市場化收購, 也引導國內玉米價格回歸市場化,這在更大程度上使得燃料乙醇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5月份開始國家開始拍賣陳糧,做飼料、酒精糧。目前陳糧和新糧都在供應,市場的供應量是很大的,再加上今年不收儲,東北大約1.2億噸的玉米基本上全部走向市場,比去年增加了約1億噸的市場流通量,玉米價格相比去年每噸降低200-300元。”卓創資訊玉米分析師唐曉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據了解,目前國內玉米產量每年2.25億噸,整個消費量為1.7億噸,所以產量相對于消費量而言綽綽有余。“我們預計今年產量至少在2.12億噸,加上國土庫還沒有釋放出來的2.5億噸的陳化糧儲量,總量是相當大的,另外燃料乙醇屬于下游深加工領域,目前的用量也不是特別大,并且其推廣目前來說看還不是特別成熟,產業的發展還是需要繼續沉淀。”唐曉霄分析道。
盡管可以作為原料之一的玉米供應充裕成本下降,但是燃料乙醇的發展與油價之間的關聯程度也制約其進一步的發展。
“我國既是農業大國也是人口大國,在推廣燃料乙醇的過程中,國家在糧食安全角度也有所考慮。最近,糧食庫存高企,國家對于庫存較高的地區的燃料乙醇發展也是比較支持的,未來燃料乙醇的發展是大勢所趨,” 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于占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的燃料乙醇發展正在平穩的進行過程中,進度慢跟低油價有一定的相關性。目前用糧食進行燃料的加工不可能獲得豐厚的利潤,所以企業的在這方面的積極性不足,需要在摸索中前進。”